明和赵姑娘泛舟湖上,正把酒言欢。赵姑娘取下了她平日戴着的面纱,她对自己的容貌一向很有信心。莫说是这民间,就算放在宫墙之内,能胜过她的人也屈指可数。不过她今日有点不开心,崇明对她似乎有些冷淡。
“公子好像有心事?”
“看着这满城烟花,想起了故人。”
“公子的家乡在哪儿?听那陶娘子说,公子不是汴京人士。”
“关外,小地方而已,远比不得这汴京繁华。”崇明随口瞎编,“听姑娘这么说,你是汴京人士?”
赵姑娘羞赧“见笑了, 我自幼在汴京长大,只因家里对我管束太严,想出来看热闹却不被允许。我这次偷跑出来也是瞒着家人的。”
“早就听闻汴京城富庶繁华,姑娘若是遇到什么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能给我讲讲吗?”
赵姑娘绞尽脑汁,她有些为难“有趣的人……好像没有。我见过的最有趣的地方 就是咱们住的蓬莱酒楼了,每天都有好多好吃的,他们家郭厨子做饭可好吃了。阿翠说,坐在大堂吃饭,经常能听到客人们聊一些趣事,比如这鬼市的术士,还有那个每顿能吃十几碗饭的葛家小姐。只可惜我家教严,不敢随意抛头露面,不然我真想听听这民间趣事。”
“鬼市?”
“就是潘楼街的东市子,那儿除了一些衣物字画的普通买卖,还有博易之类的局。不过我听酒楼的人说,很多异人、术士,三教九流,也都在那边摆摊。东市子每天夜里五更开市,天亮就闭市,所以又被称作鬼市子。”
“听着很有趣。”
“是啊,我一直想去看看,可惜没机会。”
崇明和赵姑娘闲聊半天,没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他之所以答应陪赵姑娘游船看烟火,是因为她身上有毕参的气息,而且比他那日在酒楼大堂闻到的要强得多,他怀疑酒楼那微弱的气息也是来源于赵姑娘。
既然她最近没遇见什么奇怪的人,那这气息是从何而来?
崇明不想再耽误时间,他使了点灵力。无风的河上,画舫忽然摇晃起来。赵姑娘没稳住,结结实实朝一旁摔了去,袖子里的手绢掉落。
“郡主!”阿翠从船舱冲了出来,一着急,马上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
不过崇明并不关心赵姑娘的身份,他将她扶起来,捡起甲板上的手绢“这是姑娘的?”
“……是。”赵姑娘面色你难看。她不是会说谎的人,可陶娘子叮嘱过,手绢不能把这事告诉别人。
崇明看出了她的不对劲,却没点破,笑道“原来姑娘的芳名叫做敏颜?好名字。”
赵姑娘诧异地看向崇明。
“手绢上绣着呢。”
那是一条绣工极好的手绢,并蒂莲栩栩如生,右下角绣着两个字,敏颜。
赵姑娘单名一个莹字,手绢上绣的是谁的名字,她一无所知。陶娘子只说让她把手绢带在身上,其他什么都没交代。此刻情景,令她十分尴尬。总不能说是捡到的吧?
“朋友送我的。”她快速从崇明手中抢过手绢,“女子贴身之物,公子还是还给我吧。”
发生这么一个插曲,接下来说什么,赵莹都觉得不是滋味。她总觉得崇明的笑里藏着深意,话中有话。她犹豫着要不要找个借口离开,却又觉得可惜。她对崇明有爱慕之心,好不容才约他出来,若真的这么不了了之的话她实在不甘心。上元之夜通火通明,汴京城里热闹非凡,多好的气氛啊。
就这么心不在焉地待了许久,赵莹看到一条花船往这边漂来。船头站着的男子她极为熟悉,正是她的堂哥赵胥。她一紧张,腾地站了起来。若是让堂哥知道她和陌生男子泛舟,那她以后就别想出门玩了。
“我家中有急事,先走一步——”她抛下话就走。
崇明刚才就察觉出了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