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今世之道若不成,大不了来世再证!(5K5大章求订阅!)(3 / 5)

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彖,低昂有致,一眼望去颇有一番意境。

实乃是出自大家手笔。

山庄之内,古香古韵,来往之人稀少,不过二三学子,二三侍从。

内堂。

有一身披白衣的年轻道人,与一年过古稀,穿着澹青衣衫,头发花白的老者,相对而坐。

那老者面前,摆放了一架古琴。

“不知小世子来见老夫,有何见教?”

老者笑眯眯的,手掌在琴弦上稍稍拨动了两下,末了,看着眼前席地而坐的季秋,轻声开口。

听到这老者传出的声音,季秋当即一脸肃容。

只见在他的视线里,这看上去其貌不扬,只如邻家老人的一生轨迹,不由转化为了文字,浮现在了他的双眼之间:

少年时,北元南燕争锋,边境摩擦不断,彼时两国国力相对不差,其曾对南燕一朝上书《边议九条》,亦有出仕一方,为国家建功立业之雄心。

曾涉猎炼气之术,又合佛脉道理,穷就两家之法,博古通今,苦心造诣研究三十载,终成一家之言,建立起了以‘气’为根本的学说体系。

横渠先生,张子厚。

又称,张子。

也是为什么季秋听闻此人与岳宏图一道入燕京,会觉得那殒命之劫,不会再叫岳宏图重蹈覆辙的原因所在。

就是因为他乃是当代读书人中,母庸置疑的第一。

而若能听其讲述前路道理,或许可以拨开季秋心头的那团云雾,也窥视到文脉第三境,所谓的布道一方,成一家学说,究竟是何等境界。

这是哪怕他上一世立下大宏远,求得天下太平,都没有成就的造诣。

按理来讲,愿为万世开太平,这等大气魄与大志向,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人能够成就或是做到。

如此知行合一的反馈,哪怕是一尊文道圣人的果位,想来都未必不能证得。

但偏偏,张太平一世所求,却也只能止步于文心之境,便到了尽头。

所以,他心有疑惑。

闻得老者开口,季秋整理了下思绪,当即拱了拱手:

“学生自幼读文,早已听闻横渠张老先生的名声,因此特地前来,求前路所在。”

“敢问,如何才能从文心之境,更进一步,达到所谓的‘布道境’?”

季秋目光灼灼,诚心发问,直视眼前的张子厚。

老者听后,笑呵呵的:

“年轻人书读的不错,这般岁数就能知道自己所欲去践行的道路了?”

“不知,所求为何?”

话语落,季秋答道:

“所求,叫这人道一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老者听后,轻咦一声:“哦?”

随后,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下季秋,眼神中带着些琢磨不透的神色:

“所谓儒者,当心怀天下。”

“你立的文心,不差。”

“但这么早就追求布道之境,你文心真的无漏否?何不再多磨炼磨炼。”

张子厚言语之中带着些劝戒。

毕竟季秋作为岳无双的岁数,不过也才二十出头罢了。

这般年纪能成就号称大儒的文心,已是惊世骇俗,更逞论意图更进一步,成就媲美诸子的功业?

但季秋对此却摇了摇头:

“先生,如今天下大乱不休,我虽未曾将此世道路贯彻始终,但一颗文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