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多体”。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你说我这个感觉是可以分割的,头有头的感觉,手有手的感觉,脚有脚的感觉。各自有各自的感觉,各自有各自的想法,这个感觉想法是独立的,那这就有问题了,则成多重心体之人。那么哪一个心体是你呢?你这一个身体,有这么多重的各别独立的感觉,你以后就是成就多佛了,因为一个感觉就成就一尊佛嘛。所以这个“多体”是不能成立的。
假设是遍体,“同前所挃”。那遍体跟前面一体是一样的,就是普遍身体当中只有一种感觉,那么你摸一个地方应该全身都有感觉,跟事实不符。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你说我这个感觉是不普遍的,这样讲的话,你去摸你的头,又同时摸你的脚的时候,当你的头已经有感觉了,你的脚就应该没有感觉了,因为它不普遍嘛。这跟事实不符,你摸你的头,有头的感觉;摸你的脚,有脚的感觉。所以这跟“不遍”也不符合。
癸三、结破
结论: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
《楞严经》的观念,“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佛像,产生很美好的善念,这也是造一个善业,这种作用都存在的。只是它这一念心没有自体,是心无体。很多人就问:什么叫有体?什么叫无体?怎么叫作我的妄想没有自体?你现在生一个想法,你这个想法会随外境的变化而改变,就是没有自体。比如说有人赞美我们:诶,你这个人很好啊!我们很欢喜。这个欢喜的心有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因为你心中是缘“你这个人很好”——我们是缘这样的一个名言的所缘境,才产生欢喜的感受,当这个所缘境我们忘掉了以后,这个心也就消失掉。也就是说,要有这个境,你才能够有这个心;你这个境消失了,这个心也消失了。那你这个心就是没有自体,只有作用而没有自体。《楞严经》把它叫作缘影之心。
我们过去习惯跟着这样的缘影之心的妄想在跑,所以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的本来面目,问题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就是我们一直放弃我们的本性,忘掉我们的主人翁,跟着妄想在走。这个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所缘境,就攀缘它;然后放掉一个,又抓一个;又放掉一个再抓一个……所以使令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不断流转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灵动产生。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们过去的心是向外攀缘外境的,所以产生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想法。像这个时候,佛陀会告诉你:不要向外。你向外产生的想法都是没有自体的,都只是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这是生灭心。你要找到一个永恒的感觉、永恒的想法,你要向内去找。我们到目前还没有讲到真心,现在只是破妄,到最后会显真。你说破到最后,我什么心都是生灭的,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后面会说到,它有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前面佛陀一再告诉我们,觅心了不可得。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佛陀他的思考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佛陀破我们这念心没有自体,他的方法是: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问这一念心,它的处所在哪里。一个东西有自体,它一定有依止的处所,但是我们找不到它的处所。你看,我捏我的手有感觉,但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没有。等到我今天把这个捏的地方放掉了,这个感觉又跑到哪里去?没有。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就是说,我还没有捏我的手的时候,那个感觉躲在哪里呢?未生无潜处——它也不知道在哪里。我在捏我的手的时候,那个感觉住在哪里呢?也没有地方。等到捏完以后,那个感觉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又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