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讲】(7 / 8)

对比产生色尘,有动静的相互作用产生音声,有通塞的作用产生香尘,乃至于有身体的合离产生触尘。而当我们的法尘、这种生灭的法尘离开了前面五尘,“终无所得”。所以这个地方的“生灭”,这个地方的经文是“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就是说,身为内法尘的这种生灭相,假设离开了前面五尘的作用,你就得不到影像。因为你这个法尘正是外在五尘一个落谢的影像,所以,离开了外在的五尘,你根本没有内在的法尘。所以说,“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当法尘生起的时候,你外在的五尘就有;当法尘消失的时候,外在的色空的诸法也消灭。

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所因既无”,说你能生的法尘都要随着外在的五尘而生灭,可见得你能生的法尘根本就没有自性。那么“因生有识,作何形相”?就是说,你能生的法尘尚且没有真实独立的体性,那么依止这个法尘所生的第六意识又有什么相状可得呢?第六意识由法尘所生,而身为一个能生的法尘,自己都作不了主,都要受外在的五尘影响,它生你就生,它灭你就灭。所以说,能生的法尘既然是没有自性,所生的识也就没有自性。那么,所生的识既然没有自性,“界云何生”?那第六意识又怎么能安立这个界呢?所以说,第六意识完全是法尘所生,是不合道理的。

丑三、结妄归真

看总结。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得到结论,我们遇到外境刺激的时候,产生一个意识的分别。其实这个意识的分别是因缘即假,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所以我们这个意识界基本上是非因缘、非自然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这个第六意识在整个八识当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强烈、最重要的。“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主要是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就是你的思想。

但是业力的影响是短暂的。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某一个事情,我们第一刹那的感受那真的是业力,那真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看到他就不喜欢,看到这件事情你就痛苦,这个是你跑不掉的,这一部分你跑不掉。但是等到第二念,你的了别——名言分别生起的时候,这跟业力都没有关系了。所以《楞严经》讲,我们射到第一枝箭,中第一枝箭,那是业力,你跑不掉;但是第二枝箭射进来的时候,那跟你的思想有关系,就看你作的是一个正面的思考还是负面的思考。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今天可以作一个很简单的测试。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个杯子,一个 的杯子,里面装半杯的柳橙汁。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看到它,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产生什么思想?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哎唷!太好了!这柳橙汁还有半杯可以用。他看到的是柳橙汁这一部分,所以他看到以后欢喜一整天。这种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快乐当中,因为他的思想会主导他的感受。我们讲过,我们第一刹那是业力,第二刹那以后就思想主导。有一种人是看到半杯柳橙汁,他不看柳橙汁,他看到那个吃掉的、空的部分。他说,啊,糟糕!柳橙汁被吃掉一半了。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生命当中痛苦的时间非常长,不管他福报多大。

所以,我们在思考事情,产生正面的思考还是负面的思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从唯识的角度说,某一个人跟某一个事,它是无自性的。它到底是在伤害你还是在帮助你,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你经常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一天到晚障碍我,他果然障碍你!他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