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容易打妄想,一般的颠倒的妄想可能还不容易打,就是连那个正确的妄想都不能打。你说,诶,我明明对,我明明对你却说我错!这个妄想也不能打,就是善的妄想也不能打。不思善不思恶,才真正地安住六根。所以,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你少给自己讲道理,正念真如就是安住在无念。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六根的修学,什么叫做安住六根。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我们应该详细去观察这个“交中性”,这个交芦中间的体性。它体性是怎么样呢?是“空有二俱非”,它是非空非有的,因为它的相状。六根六尘的确有它的相状,所以你不能说它空啊;但是六根六尘的体性是毕竟空的,这个是非有的。所以这个“交中性”,交芦,它相状是有,体性是空的,就比喻六根的相状,还有见闻嗅尝觉知的相状是有的,但是它会归到一心真如的时候是空的。“迷晦即无明”,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我们生起一念的迷情,那么就产生了爱取烦恼。“发明便解脱”,当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智慧的观照而不迷不取不动,就产生诸佛的解脱。关键在于迷跟观照的差别。
那么这个地方,佛陀讲这个性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六根当中要把这个性德,所谓大佛顶法找出来。祖师说在六根当中有一个无为真人,它在哪里?第一个找到它不变之体,离一切相的不变之体;第二个讲它即一切法的假观的妙用。
你看我们讲禅净双修,禅宗的角度是偏重在离一切相,在六根当中它是找不变之体。禅宗对生命的探讨,是探讨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禅宗是看过去的,探本求源。净土宗是看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这两个思考模式不太一样。所以禅宗是偏重于在六根当中把那个不变的体找出来,净土宗是把它的随缘的妙用找出来。所以净土宗你要是“不想”,那就完了。你看忆佛念佛,你对阿弥陀佛为什么产生强烈的皈依呢?你就是忆念他的功德啊。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了解,你怎么会安住这句佛号呢?所以禅宗是偏重在离一切相,净土宗是偏重在即一切法。这两个都在六根当中,看你怎么应用,这叫性德。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我们看修德。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这个“前文”指的是,佛陀讲的二决定义当中,讲到修德来契合我们的妙性,来契合性德。前面讲性德,这个地方开始讲修德,应该怎么修才能把性德找出来,把那个不变之体、把随缘之用找出来。看经文。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佛陀讲修德,第一件事讲到,解除六根的系缚一定要有次第。你看佛陀在六根的时候,他的对治是由外而内。我们讲色、受、想、行、识,先破色阴,先破坏对色尘——外境的执取,然后再破除对内在的根的执取。先破除外面,再破除里面。先破除色阴,再破除受想行识。所以这个地方要有次第。
“六解一亦亡。”当我们六根当中随选一根来破除它内中的结,那么等到这个结解开以后,连一念心性的“一”也不可得。就是你真正从六根当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个时候不但是六根,连“一”也不可得。这个是进入到一种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状态。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在修学次第当中很重要,选择一个圆通本根。因为你选择一个圆通本根,一门深入,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比方说古德注解上说,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弗沙佛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用单脚着地,七日七夜来赞叹佛陀,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他七天七夜单脚站立来赞叹佛陀,结果灭除了九十一劫的生死重罪,而早于弥勒菩萨成佛。为什么?因为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