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4 / 7)

的相状:哦,这个是树木,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其实你是可以很明确用手指出来的。怎么说呢?你看,阴暗的地方是属于树林,光明的地方是属于太阳;障碍的地方是属于楼阁墙壁,通达的地方是属于空旷的处所;乃至于小草大树,乃至于最小的毫毛,形状、大小虽然有很多的差别,但是只要有它的一定的形状,你都可以把它指出来,来告诉人家:这个是树木,这个是河水,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不管它多大多小,只要这个东西是有相。记住一句话:有相状的东西你一定可以把它指出来。有相状就可以有方向跟处所,你就可以明确地指出它的处所出来。

佛陀就用这个现实的一个状态,来引导阿难尊者悟入这个道理。我们看第二段: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佛陀说,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以上你所指出的东西,你告诉我什么是见性?你说见性现在你的面前,那么现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你说,哦,虚空是你的见性。那么虚空如果是你的见性的话,虚空已经成了你的见性,那么虚空又以什么来作相貌呢?因为虚空已经变成了见性,那么你破坏虚空原来的相状了。假设其他的物质是见性,比如说,这个花是见性。那么花已经变成见性了,那么花以什么为相状呢?它变成没有相状了。因为你说它是见性,而见性是无相的,你正好是破坏它的相状。所以你应该在一切的万物当中微细地简别出,哪一个是你的精纯光明、微妙不可思议的见性。你应该把它指陈告诉我。在一切的万物当中它能够分明地显现出来,不要有任何半点的含糊笼统,分明得清楚。你说见性显在你的眼前,那么既然在你的眼前,请你把它指出来,它到底在哪里?

这就是从现实的环境当中,来逼迫阿难尊者加以回光返照。我们看阿难尊者怎么回答。阿难尊者必定是有一种很高的悟境,我们看他怎么回答。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尊者本来的心是向外攀缘的,他看到了见性——一个昭昭灵灵的、光明的见性显在他的面前。这个时候佛陀用善巧逼他不得不回光返照他的内心,所以他作了一个回答。

阿难尊者说,我现在跟佛陀安住在这个重阁所成的讲堂,那么我就顺着佛陀的开示,从远处看到了恒河,往上面看到日月宫,乃至于在一切万物当中,我都能够指出万事万物的处所。只要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只要是有相状的万物都可以看到。但是在这么多万物当中,我的确是指不出这个见性的体性出来。在这么多万物当中,这个是花,这个是树,这个是讲堂,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在一切万物当中指出见性的处所出来,“无是见者”。世尊!正如您老人家所说的,不但是我一个有漏的、一个初学的凡夫的声闻,乃至于一个法身菩萨,一个证得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他也不能够在一切的恒河、树木这些万事万象当中简别什么是见性、什么不是见性。他根本不能够离开一切万物的自体,而找到另外一个见性的自体可得,不可能的。佛陀言,如是如是。

继续阅读

这段经文,它主要是把见性这个离相清净的自体开显出来。其实见性本身是无相的。它本身既然能够含摄我们一切的生命,它就不能有相。你说那个见性变成了桌子,那么它变成了桌子,它就不能变成椅子了。它是不能有相状的,所以你指不出来。

但是,这个地方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一个观念。古德说,阿难尊者的问题点在身心的执着。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