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5 / 7)

,他说,见性是我,那我身心世界就不是我,那我身心世界算什么?所以很明显地,在阿难尊者的疑情当中,他的问题点在我执——对于个人身心世界的执着。但是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却没有针对他的身心世界来破,而是举出了树木、恒河、讲堂、日月宫,用万法来破斥他。那么这个道理在哪里呢?这地方有一层意思。古德说,阿难尊者是一个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我执重、法执轻,所以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声闻人刚好相反,声闻人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身为一个菩萨种性,他的我执比较重。佛陀不直接先破他的身心世界,先破他的法执,因为容易破。意思就是说,一切的万法你都找不到见性了,何况你的身心世界,你还找得到见性吗?不可能!见性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你指不出来的。所以,你看《金刚经》,整个《金刚经》就是在找我们的见性——它在哪里?最后的结果,你要离一切相。《金刚经》最重要就是什么?要离相。你看到一切东西你就不能有执着相,你一执着你就失去了见性,要离一切相。

我们看禅宗的祖师公案,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有一天,五祖大师觉得他年纪大了,想退位,就叫弟子把自己的心得呈现出来。这当中有两个人提出他们的心得报告,一个是神秀大师。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看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神秀大师相当用功。他的内心世界经常用念佛、持咒来消灭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问题点、他的盲点在哪里呢?就这前面两句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身心世界的相还不能忘怀。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身心世界的相,这个本来是如梦如幻的,在一念清净的心中,它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但是神秀大师对这个影像不能加以忘怀,所以对他的功德产生很大的障碍: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而它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六祖大师他提出的心得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看不出六祖大师平常是怎么修行的,我们看不出来,他到底用不用功我们也看不出来。但是他之所以得到祖师位,就是在那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为他真实地了解见性了,他知道见性是无相的。我们整个修行的立足点很重要,你那个根本——把心带回家。如果你带着有相的心来修行,你的整个身心世界是一种执着,你不可能周遍法界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要告诉我们:你要找到见性,你一定要离一切相。所以祖师大德说,当你想找见性的时候,你永远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想找它嘛。你想要去找它,你就找不到;你不想找它,它当下就显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找它,你是攀缘心嘛。

所以这个地方,破“是见”就是破除我们认为见性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这是错的。见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是清净本然的、周遍法界的。身为生命的根本依止处,它本身不能有相。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寅二、转破非见

我们看第二段,转破非见。

【图三】

这一段是辗转破除这个见性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前面佛陀开显的是见性无相的、离念的心体。佛陀害怕阿难尊者因此产生一种断灭的思想,所以就说明,其实见性它虽然是离相清净,但是它有随缘的作用,随顺你的业力的因缘显现万法。所以,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同时要讲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要体用双彰的。这个地方是破除“非见”,破除我们一种断灭的思想。

我们看经文: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这一段文是承先启后,把前面的观念再加以重复。佛陀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