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7 / 7)

,问题是你怎么想,你怎么去面对它。你如果说病痛是障道因缘,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为你把它定位作这是障道。

我们听听蕅益大师对病痛的看法。他说,病是吾辈良药,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蕅益大师把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还好用,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第二个,看破此身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病痛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无常,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第三个,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增加你的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智慧。你看,破除妄想,舍离身见,增长观智这三个功德哪里来?“皆赖有病境耳。”因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不是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得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得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我讲实在话,外境本身没有好坏,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现出来。它对你产生障碍还是对你产生帮助,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要是颠倒了,那所有都构成障碍,“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觉悟了,在这个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我一再强调,五阴当中最重要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研究教理?诸位你们知道吗?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我们养成他这种思考模式。他之所以成佛,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简单,你先学会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的。你想变成一个阿罗汉也很简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汉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汉。那我们想成佛也是这样,你要想想,佛陀的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怎么个思考模式。这个天台宗叫作:你要先成就一种大乘的种性。这个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如果你的种性是小乘种性,你拿苹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辈子种不出葡萄出来嘛。我讲实在话,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做再大的功德,一辈子也是小乘的果报,因为你的种性是这种种性。所以,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阴——佛陀也是有五阴啊,五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阴,他是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这种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要把这个参透。古德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你要把这个道参透出来。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