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观因地发心 分二:癸一、总劝审观;癸二、正示审观
在修学圆顿止观之前,你应该审察观照你这一念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发心,先审察这件事情。分两科:一,总劝审观;二,正示审观。
癸一、总劝审观
【图三】
先作一个拢总的劝勉跟好好的观照。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佛陀招呼阿难说: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跟一切众生要真实舍离二乘的修学方法,而发心修学菩萨乘,来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最后成就诸佛所证的所谓的圆三谛理,那么你应该好好审察因地的发心跟整个诸佛果地的觉悟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就是你刚开始在因地所发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再看第二段。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设我们因地的发心是追求一种生灭心(这个“生灭心”,我们前面讲很多了)。心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相以后就生灭了。你心中去追求外相,你追求来生的福报,追求今生的福报,你心中追求一个有为的事相,这个就是一种生灭心了。心本来是没有生灭,但是跟相结合在一起就变成生灭了。那你把这个当作最初发心的话,最后你追求的是诸佛一种不生不灭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果要相应。
有一个西藏上师说,我们整个成佛之道,最初的一念的发动的力量,是从菩提心发射出来的,你最后的成果还是回到这一念的菩提心。你就知道这个菩提心很重要。它身为整个修学的发射点,最后还是回到这个点,它等于是整个修学的根本。
有一个人问一位雕塑大师。他站在这个雕塑大师旁边,看他做雕塑。本来一个木头,这个木头当然没有相,雕塑大师拿这个刀子,就这样左砍一刀,右砍一刀,七砍八砍,就把一个马的头砍出来,两个眼睛炯炯有神;再砍几下,这马的四条腿也做出来了,可以说整个脚看起来栩栩如生。最后尾巴也出来。这旁边的人就问他说,哎唷,这本来是一块木头,你怎么就能够把它做成一匹马呢?雕塑师说,其实我心中是先有一个相,我心中是先有一个马的相状,然后才把这个马雕出来的。
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心中有一个愿景。你心中设定一个目标以后,你大概所有的修行就都往那个方向会归了。如果你今天想的是匹马,最后你不管怎么做,它一定是一个马,不可能变成一只狗,不可能。你今天发愿做一个人,你所有的修行全部都往这个方向走。蕅益大师讲:发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发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向名利。这个地方就是说,刚开始第一个,你为什么要修圆顿止观,你的目标在哪里,它会构成你未来整个修学的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来当作你的发心。
这个地方等于是标出一个总相。这以下看各别的解释。
癸二、正示审观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正式来说明观察生灭心跟不生灭心的一个方法,应该怎么判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子一、立喻
【图四】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明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因果相应的缘故,如是因如是果的缘故,你应当好好地去观察明了这一切有为的器世间,包括万事万物。只要是“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为的,它有生住异灭,它有生起、有变化、有消失的),只要有生起的,一定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