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7 / 7)

所以除五比丘以外就是他了,所以他也说是“我亦观佛最初成道”,我也是在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而见佛的。

佛陀教他修什么法门呢?“观不净相,生大厌离。”佛陀当初在教导优波尼沙陀的时候,不是讲四谛法,是讲不净观,使令他对色身产生重大的厌离。

这个不净观,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提出了五种的不净:

第一个是种子不净。就是我们的色身当初它的一个受生的因缘,是由于我们临终的一分爱取烦恼,一个染污的心识;然后有父母的结合,所谓父精母血的一个杂秽的和合体。所以我们当初色身的成立,就是一个不清净的心法跟色法的结合,所以叫种子不净,色心皆不净。

第二个,生处不净。当我们一念的爱取烦恼而投胎以后,所谓的胞胎,所依止的处所是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生脏就是我们说的脾胃,消化系统;熟脏就是把饮食消化以后变成了大粪,蕴藏在大肠当中,叫熟脏。我们的那个胞胎就处在这个污秽的、杂秽的地方,这叫生处不净。

第三个是相不净。当我们出生以后,我们的色身是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嘴巴,乃至于大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外相是不清净的。

第四个是性不净。就是我们色身的本质,本来就不清净。所以,乃至用大海水把它洗涤,剩下一个微尘,也是不干净的。就是说我们的色身其实找不到一个干净的处所,这叫性不净。

第五个,究竟不净。前面是指的受生,这个地方是讲死亡。我们死了以后,我们的身体慢慢地膨胀、青瘀,然后慢慢慢慢地破裂,长出脓血,然后虫啖,变成白骨,最后风一吹,又回到虚空,究竟不净。

优波尼沙陀最初见到佛陀,佛陀所说的法门是这五种不净。那么他次第地观察以后,对男女的色身生起深重的厌离。当然这个地方还不是圣道,成就圣道要观察诸法的总相,不净观只是个别相,它只是对治爱烦恼。

真正对治我见颠倒的是以下的道理,悟诸色性。这个地方就真实地悟道了,看到诸法的总相了,乃至于能够觉悟这个色身的本质。从最初的种子不净,乃至于最终的究竟不净,显现白骨而变成微尘,最后风一吹而归于虚空。他从头到尾思惟整个色身的过程,生老病死的过程,他觉悟到一个道理:空色二无。这个色法有一定的生起跟还灭的过程。你看色身出生了,然后死亡了,变成白骨,变成灰尘,最后完全消失掉,所以色尘当下是觅之了不可得。那么虚空为什么是不可得呢?因为虚空是假借色尘而显发出来的,色尘既然不可得,虚空也不可得,因为这两个是互相依存的。所以,他看到了色法跟虚空两个都是不可得,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而证得了无学道。

所以,他从这个地方证得无我的道理,在生命当中没有真实的自我,那当然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一段是讲到他的迹门。

第二段就讲到他的本门了。看第二段,“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到这个地方,佛陀就正式印证我叫作尼沙陀,或者讲色性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这一段就讲到他的迹门跟本门两种情况。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