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讲】(2 / 7)

心世界的第六意识的受、想两个心所,还有第七意识染污分的这一部分的心所,所以他的心是特别的微细,只有第八识跟第七意识的清净分现前。

那么,他的身心多么微细呢?你看下一段就知道了。他的身心世界能够在禅定当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就好像一弹指的短暂时间。所以你看迦叶尊者,身为禅宗的初祖,他现在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的降世,把释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给他。他入的就是灭尽定。那么当然,他这个灭尽定为什么那么久呢?这跟他空观的智慧有关系,以空寂的智慧来修禅定,所以他这个禅定的力量就加深。

所以他作一个总结,我以空法而成就阿罗汉,我就是以我空的智慧来照见我空的真如理,而成就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这是他今生的迹门。

再看下一段,讲到他过去的本门。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继续阅读

世尊经常赞叹,在诸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头陀为最”。头陀,我们翻成中文叫抖擞,就是我们说的苦行,依止苦行来抖擞我们的精神。迦叶尊者所悟的理其实是下面这一段:妙法开明,销灭诸漏。这个“妙法”,指的是他第六意识的法尘。他能够通达这个法尘其实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他是发明了法尘是我空的,这个地方他同时看到法尘有不空的因缘,空假不二的道理,而空假不二当下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依止这个中道的实相理,灭除心中的无明,而证得清净法身,位置在圆教的初住。所以佛问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法尘为所观境,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看大小乘的修学止观,一般小乘修止观一定先修无常、无我的,因为他要先破见思烦恼,对治止观。所以,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凡是小乘示现的迹门,他一定先修我空观,然后再修空假中三观,悟入中道实相。他是有迹本两种的差别。这个地方要把它分清楚。下面的普贤菩萨,后面会讲到普贤菩萨,就直接进入中道实相,这个对治止观就不谈了。

辛二、观五根 分五:壬一、阿那律观眼;壬二、继道观鼻;壬三、牛呞观舌;壬四、余习观身;壬五、须菩提观意

这五根,其实是把耳根放在最后面。因为耳根是娑婆世界最为契机的法门,佛陀要详细地说明,所以把耳根拿掉,剩下五根。这当中有五科:一阿那律观眼,二继道观鼻,三牛呞观舌,四余习观身,五须菩提观意。

壬一、阿那律观眼

【图一】

阿那律尊者他这个观,这个“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了,整个《楞严经》的妙观察智所依止的就是一心三观。这个“观”指的是一心三观,这个“眼”指的他的所观境是眼根。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这个眼根是指的胜义根,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但是在这个地方的“根”,特别指的是心法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一部分,不谈色法,谈的是心法这一部分。到了经文你就很清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这个地方先讲阿那律尊者所发生的因缘。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就在你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中来修学。你不必离开你的因缘,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因缘,可能是好因缘,也可能是不好因缘,顺逆皆方便。

阿那律陀翻成中文叫作无贫。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农夫,他去田里耕田的时候,就带一碗饭到田里去,准备中午吃。在山上住了一个辟支佛,这辟支佛平常入定,但是他七天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