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化极众幽灵。”又云“定和妙明觉,玄息自长生。”又云“洞虚表和净,华通引玄明。”《玉枢经》云“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老圣曰“知常曰明。”《庄子》曰“莫若以明。”是则洞明寂照,无碍圆融。《楞严经》所谓“明极即如来”是也。是谓明德。
所谓妙者,虚实相通,依正交参,心境一如,入际平等之源。性真圆融,无碍周遍。老圣称为“众妙之门。”《养命经》曰“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学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众妙门之前行也。故玄教妙德,举一切对待,圆融不二,色空无碍,身心交参,入普贤法界,帝纲重重之境。实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谓妙德。
所谓常者,老圣称谓“常德”。《涅槃经》称为“常住”。老圣曰“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常德不忒,复归无极。”又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清净经》曰“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此真常之性体,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灭。故《楞严经》称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古之大觉金仙,皆圆证此心,入妙觉果海。性起无作,普现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谓乐者,乃自觉圣智善乐,亦称性寂天乐,亦称天乐。《庄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天和、天乐,玄教所宗,洵属优生学之要素也,是谓乐德。
所谓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庄子》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夫一切纷华,皆有生以后事,本源自性,清净恬淡,虚无寂寞,情识未起,更有于何欲习?故玄宗归真复朴,乃与道合真。《庄子》曰“一而不变,静之至矣;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是谓素德。《大易》有“素履”之词,“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见素养素”之道也。
所谓“虚”者,遗形忘体,恬然若无,是谓“身虚”。绝念、忘知,三际皆空,情忘识泯,谓之“心虚”。《庄子》曰“唯道集虚。”又曰“虚无恬澹,乃合天德。”又曰“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体以虚而运,心以虚而灵。”故老圣曰“致虚极,守静笃”。玄宗以“虚”为归,亦犹佛氏以“空”为归也。是谓虚德。
所谓柔者,冲和一炁,细微泽润,薰蒸营卫,革故鼎新。大周之后,真空炼形,以有返无,身亦炁化。故老圣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又
其一,这类江湖旁门法术,均都有师承进行正规传功授法,经习炼而成,传授之师大都并未修炼成纯阳之体,与其接触反觉阴气森森;为师者未得修真之法窍,为徒者自然难以超越,故可称之为阴交阴会。
其二,所习炼的法术,在空间意识体界,层次并不很高,大多数并未超出阴界范围,其在空间之师,大都是神祇这一层次,其驱策的意识体大都是鬼神之类,其法术长期与阴类信息为伍,例如,五鬼搬运术、阴魂报之类;有一小部人是在梦中得到传授,而掌握一般的法术,层次均不算很高,故称之为阴交阴会。江湖旁门法术中,许多是来自于正法之中,有些是正法中的初级法术。单从法术上分析,一般较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