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讲】(5 / 7)

万变,不变当中来带动变化。当然这个地方跟《楞严经》很像啊,不一样!它这种变跟不变,这个常跟无常是二分的对立,一分是常,一分是无常,他的常跟无常是两个东西,我们本经讲「现前一念心性」,不变而恒常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两个是不二的,不变中当下就是随缘,随缘中当下就是不变。但是仙道的变化跟不变,它是两个东西,自性执,它是两个东西。

海公《楞严经》讲记他提到一个观念,他说:过去在东北有一个修禅定的修行者,他到山中去找一个仙人求仙术。这个仙人说:你要修仙术,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就思惟宇宙万物是变化的,但是这个变化是如梦如幻是不真实的。他叫他这样思惟,结果他思惟三个月以后,他就在定中随时可以变化四季,他可以将春天改成冬天,也可以把冬天改成夏天,就是所谓的绝行仙。为什么绝行,一个“绝”呢?因为绝行是整个仙术最高的境界,他这种仙术是不对外流传的,不是公开流传的叫绝行仙。虽然是同样依止妄想,但是他妄想的相貌各式各样,仙道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各式各样。

庚三、结示

佛陀对十种仙的一个结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前面十种仙,大智慧的佛陀,把它做一个总结:佛陀说:“是等”以上十种的仙道,他们的特点,第一个仙道要从人中求,你一个畜生你没办法修仙道,一定人道才可以修仙道。他是怎样呢?炼心,当然还有炼身,他用运动药物来练身,他也有用各式各样的冥想来修心,他修炼身心。依止有所得的妄想来修练身心,但是非常可惜他不修正觉,他没有真正的看到我们真正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本来面目,他还是在生灭的因缘当中打转,这叫「别得生理」。这是另外成就一种延长生命的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纯想固形,这是讲他的因地,他的因地是,不修正觉,别得生理。

他的果地是什么果报呢?寿千万岁。我们要知道,人不可能没有死亡,不可能!他是把死亡延后。所以古人说,不老不病有可能,但是没办法不死。他的寿是千万岁,而且他的个性是远离人群,休止深山,他不喜欢跟人群往来,或者住在没有人居住的大海岛,整个都是大海,中间一个小岛,他有神通,他也不用坐船,他直接飞过去。

总而言之,他是绝于人境,远离人群这种吵杂的环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佛陀说: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他还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轮回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依止妄想来修学他的身心,所以难免落入流转,不能够修学《楞严三昧》正念真如,等到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还是要来到三界当中,随顺他过去的颠倒跟业力,而散入诸趣当中。

我想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仙道是追求长生,佛法追求无生,思考不同。因为你长生,你只要是生,生住异灭,那就是一种生灭法,你是在生灭法当中延长他的生命而已,它本质是生灭的。但是佛法是「无生」,正念真如,当我们的心正念真如是直接去趣入无生。

蕅益大师他对仙道,他在注解当中,他有一段的批判,他说:一个人的精神用在追求长生,他的果报只成千万之岁,你的生命千万岁;但是你把人的精神用在修学佛法,而正念真如,最后的果报是大般涅盘,万德庄严。他说:修学圣道就好像你用无价的摩尼宝珠,把它当作弹弓去打黄雀。说这摩尼宝珠是无价的,结果你拿摩尼宝珠去打黄雀,打到一只黄雀,这只黄雀也没什么值钱,但是你把摩尼宝珠给丧失掉了。

在古德的注解讲出一个譬喻说:仙道有一个吕洞宾,八仙之一,他修成长生不老之法以后,他又练成一双雌雄剑,就对自己很有信心